我的答案是此次改编令我惊喜。追光没有追求颠覆性的叙事重构,而是以 “小而精” 的细节改动激活文本内核,在保留聊斋 ““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的批判底色与浪漫气韵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让它贴合当代价值的叙事逻辑。
这种克制而精准的改编策略,在五个故事中呈现出不同维度的突破。
《莲花公主》:自然逻辑的复归与童真叙事的提纯
原作中莲花公主与窦生的 “人妖之恋” 被去除,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孩童并肩守护蜜蜂王国的冒险旅程。让友情与勇气成为核心叙事动力,就很“心有童真”。毕竟童心这个东西,消失了就不会再有了。
值得夸一下的是,影片将男性蜂王的设定调整为女性蜂后,很符合生物学逻辑。通过莲花公主迎战大蛇的情节,既保留了“公主”身份的叙事符号,又赋予其 “未来领袖” 的成长弧光。她不再是等待拯救的客体,而是反抗入侵者的主体,小孩子从小看这些长大不会坏到哪儿去。
《画皮》:女性视角下的封建困局与觉醒之光
以陈氏视角重构叙事,将原作中 “文人遇鬼” 的猎奇故事转化为精神觉醒史。用大量特写镜头捕捉陈氏的微表情:面对丈夫对清淡饮食挑剔时的隐忍,目睹画皮女鬼消散时的惊惶,以及最终说出“恶心”时的决绝。“恶心”二字的处理堪称神来之笔。最终让这版画皮跳出了鬼怪害人的浅层叙事,将镜头深入传统女性的精神困境,照见了现代社会的现实议题。
《小倩》:乱世镜像中的人鬼隐喻与家国情怀
将小倩的故事置于民国乱世,是最有巧劲的改编尝试。通过战火纷飞的背景铺陈,“乱世又该有多少夜叉”,将鬼的恐怖与人间的荒诞形成互文。当活人因贪婪互相倾轧时,鬼魂的善良反而成为照进黑暗的光。宁采臣与小倩以医者身份投身救死扶伤的事业也契合着时代精神。小倩从鬼到人的变化,暗喻着压迫下人性的觉醒与新生。
很喜欢“这乱世有我们”这句台词 ,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家国命运的担当,让古老的鬼怪故事获得了史诗般的精神厚度。在任何时代,坚守良知的人都是超越人鬼界限的光明载体。
《崂山道士》:技术美学的突破与寓言叙事的当代转译
《崂山道士》的改编以 CG 技术渲染羊毛毡质感,实现了视觉风格的创新突破。当年上美做这个故事时也并未用传统2D风格展现,而是用木偶进行了创新,看到羊毛毡风格时有种看到几代动画人穿越时空call back的感动。王生穿墙时的 “拉丝” 特效、筷子嫦娥的婀娜舞姿,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叙事层面,影片强化了对 “投机取巧” 的批判,整体轻松好笑,是老少皆宜的篇章。
《鲁公女》:纯粹爱情的可视化与叙事杂质的剔除
很高兴张生 “转世后另娶” 的情节被彻底删除,影片聚焦于张于旦与鲁瑛“生死契阔”的坚守,还有两个年轻人不再等待上天怜悯,而是主动挑战宿命,挑战轮回。转世后的波折相认,黄泉因执着迸发的红色花海,爱情被提纯为超越生死的信念。
鲁瑛红衣射箭的造型与张于旦的温柔形成 GB 感反差,细节处用 “帮孟婆推车”“救鱼放生” 等细节构建因果闭环,既保留了聊斋“善恶有报” 的东方智慧,又让爱情叙事获得了更具说服力的情感基底。
无论是《莲花公主》对自然逻辑的尊重,还是《画皮》对觉醒的凝视,亦或是《小倩》对乱世的印照,在传统文本与现代价值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点。所以我说,它很好,很新,是我从没见过的,也是我见过最好的聊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