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YO!回想当年2019,《小丑》以5000-7000万真不( bù)算高的成本预算,以DC漫画( huà)蓝本为创作灵感,还是R级( jí)并不让人看好的前提下( xià),居然入围了威尼斯电影( yǐng)节主竞赛单元,但当时口( kǒu)碑一般。
但《小丑》争气的拿( ná)到当年威尼斯最佳影片( piàn)金狮奖,这也是超英选题( tí)还是R级电影的首次,之后( hòu)《小丑》一发不可收拾,继续( xù)在奥斯卡绽放光彩,斩获( huò)最佳男主和最佳配乐。
而( ér)让这部获得无数荣耀的( de)独立电影《小丑》,萌生续作( zuò)的最直接原因,是拿到了( le)10.79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为当( dāng)时R级片影史最高票房,直( zhí)到5年后的2024年《死侍与金刚( gāng)狼》打破。
历史总是有些相( xiāng)似但总归不一样,时隔5年( nián),《小丑2:双重妄想》杀回来了( le),而且还同样进入到了威( wēi)尼斯电影节的主竞赛单( dān)元,能进入主竞赛其实已( yǐ)经侧面说明在文艺和作( zuò)者独立性上,影片还是有( yǒu)特别之处的,不过遗憾的( de)是《小丑2》并没能在威尼斯( sī)电影节复刻前作的辉煌( huáng)战绩。
其实我没看《小丑2》之( zhī)前,我也能猜到,想要复制( zhì)前作拿奖拿到手软的荣( róng)光,是很蓝很蓝的啦。
我第( dì)一时间看完《小丑2》以后,哇( wa)~~~我开始理解烂番茄的评( píng)分为何呈现一星和五星( xīng)的两极化走向了,挺壮观( guān)。
那么《小丑2》到底发生了什( shén)么,会造成如此分裂的讨( tǎo)论?今天这期微醺剧透不( bù)影响观影的点评,得先叠( dié)个小buff,没恰饭,优缺点都会( huì)聊,仅一人主观浅显见解( jiě),请大家理性讨论。
《小丑2》故( gù)事时间背景发生在《小丑( chǒu)》结尾的不久,亚瑟·弗莱克( kè)在第一部中完成了从底( dǐ)层社会的受害者到反抗( kàng)象征“小丑”的转变之后,亚( yà)瑟作为“小丑”,成为民风淳( chún)朴哥谭使徒们闹革命的( de)崇拜对象。
但《小丑2》从第一( yī)场戏的长镜头调度下,就( jiù)让我们明白,崛起的小丑( chǒu)并没有带领他的使徒们( men)踏上新征程。
亚瑟被关押( yā)在人才济济的阿卡姆精( jīng)神病院,在那他的精神状( zhuàng)态更加压抑和变得不确( què)定,而等待亚瑟的是对他( tā)此前杀人的世纪审判,审( shěn)判内容在于亚瑟是否患( huàn)有人格分裂精神病,从而( ér)来对亚瑟下达最终判决( jué)。
而就在这时,亚瑟在阿卡( kǎ)姆自认为遇见了“真爱”哈( hā)莉·奎茵,哈莉对亚瑟,哦不( bù),应该是对小丑重度痴迷( mí),从而两人走到了一起。
影( yǐng)片就是在亚瑟充裕的脑( nǎo)容量的幻象和现实中游( yóu)离,浪漫的歌舞和绝望的( de)监狱酷刑,以及法庭戏来( lái)往穿梭,最终等待亚瑟的( de)会是什么呢。
我们大概了( le)解了影片的故事背景设( shè)定,就不难猜测《小丑2》并不( bù)是一部以小丑后续崛起( qǐ),然后要在哥谭叱咤风云( yún)的大格局视听动作大戏( xì),而是更深度聚焦于亚瑟( sè)精神内耗层面的电影。
当( dāng)年《小丑》上映时,大家会拿( ná)传统超英类型片去和《小( xiǎo)丑》作比较,觉得影片太文( wén)艺较难懂,而当你看完《小( xiǎo)丑2》后,你就会觉得《小丑》还( hái)是很商业化的电影。
先来( lái)看看影片我觉得还不错( cuò)的优点。
那当然就是全片( piàn)凤凰叔和嘎嘎精湛的表( biǎo)演,且不说凤凰叔为了饰( shì)演亚瑟这角色再次减重( zhòng),瘦到已经畸形的身体,再( zài)加上这次进入到更为禁( jìn)锢的牢笼监狱,让亚瑟这( zhè)角色在心理上变得更失( shī)控和可怜。
影片中的每一( yī)场戏,凤凰叔都通过微小( xiǎo)的面部表情、眼神流转和( hé)肢体动作,呈现出亚瑟内( nèi)心双重妄想的冲突和矛( máo)盾。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亚( yà)瑟的脆弱、迷失与混乱。
而( ér)当亚瑟进入到极端疯狂( kuáng)的小丑人设时,亚瑟从沉( chén)默的内向者到彻底拥抱( bào)疯狂的反派。凤凰叔不仅( jǐn)通过口音的转变,还通过( guò)大量夸张的肢体语言,为( wèi)我们呈现了一场场突破( pò)极限的演绎。
嘎嘎嘛...本色( sè)演出吧,毕竟她确实很会( huì)唱也很能唱。
我能明显能( néng)感受到嘎嘎想通过歌舞( wǔ)以及自己个人的气场魅( mèi)力,去全方面给我们缔造( zào)一个更能主导一切,甚至( zhì)能左右小丑的哈莉·奎因( yīn),不过无奈凤凰叔的演技( jì)和本身的复杂角色塑造( zào),依然把全片的焦点牢牢( láo)汇聚到自己身上。
再来就( jiù)是影片风格的表现形式( shì),《小丑2》作为《小丑》续作,在光( guāng)影和服道化,以及全片的( de)制作上,都保持了前作的( de)高水准,不过这次《小丑2》的( de)表现形式安插了歌舞类( lèi)型,以此想来加强和丰富( fù)了亚瑟内心潜意识的活( huó)动。
然而想法很丰满,效果( guǒ)或许很骨感,这个后面聊( liáo)。
这些歌舞元素,并不是像( xiàng)我们熟知的《爱乐之城》,《马( mǎ)戏之王》,《芝加哥》等传统歌( gē)舞片,这些传统歌舞类型( xíng)片一首歌结束,剧情或角( jiǎo)色关系都能得到重大转( zhuǎn)变。
但在《小丑2》歌舞部分的( de)功用,大部分时间却像是( shì)在“捣乱”,不过似乎也更符( fú)合亚瑟内心小丑的精神( shén)状态,突然脑中闪现的“舞( wǔ)蹈”和音乐。
在第一部《小丑( chǒu)》中,当亚瑟第一次在地铁( tiě)开枪杀人,他独自在厕所( suǒ)舞蹈,还有最后在直播间( jiān)开枪杀掉莫瑞,也突然尽( jǐn)兴来跳上一段。
《小丑2》把前( qián)作中亚瑟突如其来的舞( wǔ)蹈元素,在影片中做成了( le)具象化的刻意,说来就来( lái),毫无章法,也呼应了亚瑟( sè)那控制不止突如其来的( de)痛苦狰狞大笑。
整部电影( yǐng)就像是亚瑟化身小丑拿( ná)着导筒,给自己拍了一部( bù)自传性质的精神失常电( diàn)影。
歌舞元素我们都知道( dào)是精神层面的幻象部分( fēn),但这并非区分影片中现( xiàn)实和幻象的界限,其实所( suǒ)有的角色都有着象征性( xìng)的存在,并照应在主角亚( yà)瑟的精神状态中。
虚虚实( shí)实之间,会有很多脑洞的( de)地方,比如哈莉奎茵是否( fǒu)真的存在,亚瑟是否真的( de)患有人格分裂,影片最后( hòu)亚瑟突如其来的迷之结( jié)局,又应该如何解读。
这些( xiē)影片都进行了开放式的( de)解构,以上的迷思我会等( děng)到剧透深度解析,和大家( jiā)一起探讨。
此外在哲学议( yì)题上,影片通过亚瑟和哈( hā)莉·奎茵,亚瑟和小丑,亚瑟( sè)和社会环境之间的身份( fèn)交错,去引出佛洛依德提( tí)及的自我,本我的哲学思( sī)辨,自我是亚瑟,本我是小( xiǎo)丑。
还有道德相对主义挑( tiāo)战的传统善恶二元论,亚( yà)瑟内心“邪恶的小丑”这绝( jué)对的恶,投射到被吞噬的( de)可怜病态亚瑟身上,在同( tóng)情和理解上都给观众造( zào)成了不小压迫道德感。
《小( xiǎo)丑2》有着如此实验先锋且( qiě)作者向,势必会引来强烈( liè)争议,这些优点,可能也会( huì)演化成部分观众眼里的( de)缺点。
我个人是觉得,导演( yǎn)和编剧以及演员都原班( bān)人马情况下,能拍出《小丑( chǒu)》的托德·菲利普斯,如果想( xiǎng)要把《小丑2》的故事做得更( gèng)主流,动作场面更升级,格( gé)局更大,更商业,或许在能( néng)力上是没有问题的。
但这( zhè)样的小丑,在超英选题中( zhōng),已经非常出列拔萃,或许( xǔ)托德·菲利普斯就是想要( yào)彻底的解构小丑为何疯( fēng)癫到人见人爱,经久不衰( shuāi),让人同情又可恨,是病态( tài)社会导致还是自我成长( zhǎng)经历酿成的悲剧,悲剧的( de)源头是什么,这是导演想( xiǎng)通过影片传达给观众的( de)。
于是《小丑2》尝试这么去做( zuò)了,我觉得相当大胆,且之( zhī)前没有人做过,从出发点( diǎn)来说,还是值得鼓励的。
BUT!以( yǐ)上说的《小丑2》最独特的精( jīng)神病患探讨视角,确实相( xiāng)当鹤立鸡群,但往往越是( shì)这种作者向有些放飞自( zì)我的电影,越是容易松弛( chí)到忽略故事层面和叙事( shì)的节奏。
这或许正是影片( piàn)无法把观众牢牢锁在座( zuò)位的原因。
相信不少人抱( bào)着《小丑》的观影期待去看( kàn)《小丑2》,甚至想要看到更为( wèi)升级的火爆大场面,小丑( chǒu)燃烧绽放整个哥谭,从而( ér)建立小丑成长和崛起的( de)小丑宇宙,等等等等。
如果( guǒ)是这样,我劝大家还是需( xū)要抱着看一部更为批判( pàn),更为严肃冷峻,更为自我( wǒ)嘲讽的心态去看《小丑2》,或( huò)许能收获更多。
影片的角( jiǎo)色塑造是本末倒置的,先( xiān)建立主题再思索细节,至( zhì)少我看到的是这样,并不( bù)是说这样的“本末倒置”不( bù)好,同样都是DC,《企鹅人》也采( cǎi)用了相同的构思,影集的( de)剧情虽然发生在《新蝙蝠( fú)侠》之后,但却反过来用后( hòu)续发生的故事,去更丰富( fù)和细化《新蝙蝠侠》中的企( qǐ)鹅人。
那问题出在哪呢,《小( xiǎo)丑2》对于亚瑟精神状态的( de)细化主题,在前作充满爆( bào)发式的戏剧张力故事中( zhōng),该主题的探讨已经出现( xiàn)过了,如果想要再次研究( jiū)同样的重复主题,或许则( zé)需要更饱满的剧本,去升( shēng)级打造出更为挣扎和狂( kuáng)妄的双重亚瑟(小丑)人格( gé)。
这里并不是说需要更刺( cì)激的视听效果和动作场( chǎng)面,当然这是最直观的体( tǐ)现。但不是必要条件,重点( diǎn)还是在于亚瑟在《小丑2》中( zhōng)情绪的递进,要比第一部( bù)更为强烈,而不是原地踏( tà)步。
试想一下,如果《小丑2》中( zhōng)小丑人格占比更多,表现( xiàn)时间更长,让我们更充分( fēn)认识小丑,会不会更吸引( yǐn)观众,也让观众更了解小( xiǎo)丑,遗憾的是影片到了比( bǐ)较后面,我们才能在法庭( tíng)上真正看到小丑在世纪( jì)审判,为自己辩护的精彩( cǎi)戏份。
说白了在疯癫的小( xiǎo)丑和懦弱可怜的亚瑟中( zhōng)选择,观众更想看到小丑( chǒu)更多。
影片这次用了歌舞( wǔ)元素,想去丰富亚瑟的精( jīng)神状态,但坦白讲每一首( shǒu)都有用尽了力气去细化( huà)吗?
而且是不是把歌舞部( bù)分做成正常文戏,来得更( gèng)接戏和情绪连贯呢。
似乎( hū)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也是( shì)在自我批判和调侃,到最( zuì)后亚瑟都对哈莉奎茵说( shuō),你别唱了行吗。
歌舞片段( duàn)的难辨虚实,增添了影片( piàn)更为浪漫和直观的角色( sè)情感,而这些歌舞片段却( què)满天星没有章法的散落( luò)在影片各个角落,以至于( yú)歌舞过于耀眼抢走了原( yuán)本节奏就并不快的剧情( qíng)主线。
我甚至解读到导演( yǎn)想要在这部电影,去抗议( yì)大厂为何让他拍续集,去( qù)反驳传统的戏剧故事中( zhōng)的起承转合,就像是《黑客( kè)帝国4》中直白的调侃和讽( fěng)刺资本,为何让他们继续( xù)拍第四部。
《小丑2》也一样,只( zhǐ)不过用了歌舞去表现。
在( zài)《小丑2》这样虚实交错的模( mó)糊舞台,这些歌舞元素桥( qiáo)段,就像小丑突然蹦出的( de)不和谐音符,刻意去打乱( luàn)影片的叙事节奏,有种随( suí)时随地大小唱,怎么唱得( dé)到处都是的感觉你懂我( wǒ)意思吗。
唱出对于整部电( diàn)影剧情连贯性来说错误( wù)的音调,从而曲线传达出( chū)影片真正的主题,这是一( yī)个精神病患拍的电影,如( rú)果你以这个角度去看,你( nǐ)更能体会亚瑟。
但在我这( zhè)些陈述下,《小丑2》放在影史( shǐ)的终极舞台,影片的双重( zhòng)妄想之舞则显得更为自( zì)我陶醉和有些自负。
如果( guǒ)说剖析角色精神状态,斯( sī)坦利库布里克的《闪灵》,大( dà)卫林奇的《穆赫兰道》,诺兰( lán)的《记忆碎片》,大卫芬奇的( de)《搏击俱乐部》等等太多了( le)。这些电影为了让更多观( guān)众去试着理解角色的精( jīng)神内耗,其实也没必要故( gù)意牺牲过多传统戏剧基( jī)础。
一个更贴地飞行的故( gù)事,是否才能让更多人看( kàn)到飞行者的样貌。
另外嘎( gā)嘎饰演的哈莉·奎因,这角( jiǎo)色塑造真的很可惜,她原( yuán)本可以成为不再依附小( xiǎo)丑共生的角色,而到头来( lái)她似乎在影片中成为了( le)推动剧情的工具人,而非( fēi)是真正和亚瑟在影片舞( wǔ)台上共舞的那个人。
嘎嘎( gā)在亚瑟每一个状态阶段( duàn),都有着明确的直白目的( de),只要亚瑟需要进入下一( yī)阶段的剧情旅程,嘎嘎就( jiù)会做出某件事,从而让剧( jù)情往下推进,而她自己想( xiǎng)要蜕变的心路历程,却被( bèi)压制限量。
但如果把哈莉( lì)奎茵解读成亚瑟内心的( de)妄想,那一切又显得合理( lǐ)化了,这也是影片聪明的( de)地方。
以上聊的优点和不( bù)足,还好都在结局得到升( shēng)华,在第三幕快速的回到( dào)最初写实残忍的原点,结( jié)局的转折更是打得观众( zhòng)措手不及。
影片的结局,让( ràng)我理解了整部电影采用( yòng)“间离效果”的作用。
所谓“间( jiān)离效果”(Verfremdungseffekt),最初由德国戏剧( jù)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提( tí)出,目的是打破观众对角( jiǎo)色的情感认同,让他们意( yì)识到自己是在观看一场( chǎng)演出,从而更加关注演出( chū)的思想内容,而不是单纯( chún)沉浸在情感之中。
当影片( piàn)的结局到来时,才让人去( qù)用更为保持距离去审视( shì),小丑代表了什么?他是在( zài)对抗自己还是社会,这种( zhǒng)角色身份的象征化过程( chéng),本身就是一种间离效果( guǒ)的体现。
而这种间离效果( guǒ)的风险,却蔓延到场外电( diàn)影《小丑2》本身和观众的距( jù)离,《小丑2》不愿去做像前作( zuò)《小丑》那样更真实沉浸的( de)共鸣,又如何去让更多人( rén)去深入探讨和深挖一个( gè)精神病患的存在价值呢( ne)。
总的来说,我还是挺喜欢( huān)这部电影,《小丑2》胆子肥到( dào)拿着如此好前作的口碑( bēi)和荣誉,完全抛弃大数据( jù)给到的最好续作商业化( huà)的方向,去另辟蹊径拍了( le)一部更为独立作者向的( de)电影,有点嚣张,但值得被( bèi)关注到。
剧透解( jiě)析
亚瑟和小丑的双重妄( wàng)想
《小丑2》的副标题双重妄( wàng)想,我觉得其实更对标了( le)亚瑟内心亚瑟和小丑双( shuāng)重人格的妄想。
在上一部( bù),亚瑟在莫瑞的节目上,一( yī)枪爆头了侮辱他的莫瑞( ruì),从此亚瑟以小丑的身份( fèn),得到了哥谭暴民们近乎( hū)疯狂的追捧和热爱,亚瑟( sè)享受着这一切。
至此,亚瑟( sè)似乎逐渐形成了两种人( rén)格,可怜的亚瑟和自信癫( diān)狂不可一世的小丑。
《小丑( chǒu)2》的开场动画等于就是压( yā)缩上部的精华,通过这简( jiǎn)短的动画我们就能看透( tòu)亚瑟的精神现状,亚瑟小( xiǎo)丑妆容下的影子,就是真( zhēn)正的小丑人格。
影子也就( jiù)是小丑人格后来控制了( le)亚瑟身体,把亚瑟的人格( gé)锁在柜子里,并开始到处( chù)伤人,这对应了第一部小( xiǎo)丑杀人。
结果意外的是小( xiǎo)丑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 diǎn),他很享受这一切。等到警( jǐng)察到来,正好亚瑟的人格( gé)从柜子里出来,小丑顺势( shì)把身体还给了亚瑟人格( gé),亚瑟被警察抓住,动画结( jié)束。
开场动画解释了为何( hé)影片中,亚瑟开始在阿卡( kǎ)姆如此言听计从并且精( jīng)神恍惚,因为此时的亚瑟( sè),是亚瑟人格。
当亚瑟第一( yī)次遇到哈莉·奎茵时,哈莉( lì)喊住亚瑟,并且用手做开( kāi)枪姿势,证明自己是小丑( chǒu)的狂热追随者,这时亚瑟( sè)眼里有光,或许就在此刻( kè),小丑的人格有了短暂苏( sū)醒,因为亚瑟觉得,原来只( zhǐ)有自己成为小丑,才能真( zhēn)正被他人关注,更何况是( shì)眼前这位美女。
于是亚瑟( sè)无法自拔的爱上了哈莉( lì)·奎茵,而哈莉·奎茵则坚信( xìn)小丑的人格会再次占据( jù)主导权,也坚信小丑的人( rén)格,才是真正亚瑟的人格( gé),之前那个懦弱的亚瑟,应( yīng)该永远封印或被杀死。
就( jiù)这样在哈莉·奎茵一步步( bù)的引导下,小丑人格逐渐( jiàn)占据上风。
如果你看到这( zhè),觉得这部电影就是讲述( shù)亚瑟和小丑人格分明对( duì)立的剧情,那或许你想的( de)太简单。
影片真正想要传( chuán)达的是,亚瑟作为精神病( bìng)患内心双重人格压力下( xià),所造成的交融和痛苦,互( hù)相主导身体所带来的狰( zhēng)狞和不被理解,就如标题( tí)双重妄想,原副标题法语( yǔ)是Folie à Deux,翻译成医学名就叫做( zuò) “共享性精神错乱” ,描述的( de)是两人之间共享的精神( shén)疾病或妄想。
佛洛依德对( duì)于人格的研究,就有提出( chū)过 本我、自我和超我 。
简单( dān)说“本我”就是代表最原始( shǐ)的欲望和冲动,本我代表( biǎo)小丑。
“自我”则位于理性,“超( chāo)我”内化社会道德标准和( hé)价值观,自我和超我,更偏( piān)向于亚瑟。
影片展示了亚( yà)瑟在“小丑”和“亚瑟”之间的( de)不断切换。 “本我”的小丑完( wán)全不受社会约束,“自我”的( de)亚瑟是痛苦的挣扎者,试( shì)图寻求平衡。
Folie à Deux出自法语,更( gèng)让我去想到了佛洛依德( dé)精神心理学的继承人,法( fǎ)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
拉( lā)康对“本我”,“自我”和“超我”重( zhòng)新诠释出的 象征界,想象( xiàng)界和真实界 理论,似乎更( gèng)完美匹配电影《小丑2》。
象征( zhēng)界是社会规则系统,是个( gè)人与世界关系的框架。在( zài)影片中,亚瑟不断被社会( huì)拒绝和边缘化。他无法融( róng)入象征界的规则。
想象界( jiè)则是个体的幻想和自我( wǒ)认同的虚构空间。这个不( bù)用多说了,影片中的歌舞( wǔ)幻想部分,是亚瑟逃入想( xiǎng)象界的表现,是一种对完( wán)美世界的虚幻构建。
真实( shí)界是超越语言和象征系( xì)统、难以被理解的领域。亚( yà)瑟内心的痛苦、被社会抛( pāo)弃的创伤就是他所面对( duì)的真实界。
这种痛苦无法( fǎ)通过语言和象征界的规( guī)则来消解,因此亚瑟选择( zé)化身为小丑。
以上聊了这( zhè)么多,大家也逐渐清晰, 亚( yà)瑟和小丑的人格,并非那( nà)种抓马的双人格相互排( pái)斥和对立的剧情,而是共( gòng)生和纠缠, 就如动画的真( zhēn)人小丑和影子小丑,都在( zài)寻找和渴望聚光灯下的( de)艳丽舞台,有时候甚至不( bù)分你我,或许当时两人就( jiù)想在舞台上来一场“双人( rén)共舞”,“双人共舞”也是副标( biāo)题Folie à Deux的另一种翻译。
聊到双( shuāng)人共舞,那么现实中的哈( hā)莉·奎茵,是个怎样的存在( zài)呢?
哈莉·奎茵是亚瑟的幻( huàn)想吗?
Folie à Deux不仅可以解释在有( yǒu)着双重人格病患身上,比( bǐ)如亚瑟。
其实也适合用在( zài)人与人的精神传播中。
该( gāi)现象常见于关系密切的( de)家庭成员或伴侣之间,如( rú)一个人患有妄想症,另一( yī)个人可能因长期的共同( tóng)生活也受到影响并认同( tóng)这些妄想。
这不就妥妥的( de)在陈述亚瑟和哈莉·奎茵( yīn)之间的关系吗,在影片中( zhōng)的歌舞部分,其实也是在( zài)用视听效果,为观众呈现( xiàn)哈莉·奎茵为何被小丑迷( mí)倒,小丑又如何帮助哈莉( lì)·奎茵,成为聚光灯下的焦( jiāo)点。
哈莉·奎茵在影片中引( yǐn)导亚瑟体内的小丑苏醒( xǐng)和爆发,从这角度出发,哈( hā)莉·奎茵似乎是整场双人( rén)共舞的主宰,她的精神状( zhuàng)态和妄想,强加和影响了( le)亚瑟,并让亚瑟再次成为( wèi)小丑。
但反过来,哈莉·奎茵( yīn)是因为看了小丑的杀人( rén)影片,才开始有了妄想症( zhèng)和精神出了问题,所以这( zhè)又是一场双人精神共生( shēng)和影响的存在, 两人互相( xiāng)成就,彼此陨落。
当哈莉·奎( kuí)茵看到小丑终于活生生( shēng)站在世纪审判大放异彩( cǎi)时,她作为小丑女心情激( jī)动,而结果在最后小丑却( què)又回到了亚瑟的人格状( zhuàng)态,哈莉·奎茵一走了之,消( xiāo)失在小丑疯狂舞蹈的阶( jiē)梯中。
不少人能感受到,似( shì)乎哈莉·奎茵也是亚瑟幻( huàn)想出来的。
首先在第一部( bù)的时候,亚瑟就幻想着和( hé)邻居的索菲娅,是暧昧的( de)情侣关系。那么《小丑2》中,哈( hā)莉·奎茵为何就不能升级( jí)成为亚瑟的纯幻想出来( lái)的对象呢。
影片有几处细( xì)节的展现,似乎都在暗示( shì)哈莉的不真实性。
幻想出( chū)来的哈莉的出现填补了( le)亚瑟心中的空虚,为他的( de)精神世界带来了温暖和( hé)支持。
再来是之后哈莉·奎( kuí)茵火烧阿卡姆,两人趁机( jī)逃离,一起在监狱操场外( wài)狂舞双双被抓,亚瑟因此( cǐ)被关禁闭,这种禁闭就是( shì)整日整夜关在狭小空间( jiān),没有放风也不能社交,要( yào)忍受着孤独和幽闭的折( zhé)磨。
但这时哈莉·奎茵却大( dà)大方方去找了亚瑟,并且( qiě)和亚瑟完成生命的律动( dòng),我只能说要么哈莉·奎茵( yīn)有钞能力,要么阿卡姆是( shì)她开的,要么就是哈莉·奎( kuí)茵是幻想出来的,不然她( tā)怎么能随便进出。
更有些( xiē)不可思议的是,哈莉·奎茵( yīn)烧了阿卡姆之后,还能轻( qīng)松离开阿卡姆恢复自由( yóu)身,种种迹象,都在暗示哈( hā)莉·奎茵可能并不存在。
你( nǐ)们觉得哈莉·奎茵在影片( piàn)中存在吗?还是亚瑟的幻( huàn)想呢?
不管怎样有一个论( lùn)点是不变的,那就是 亚瑟( sè)内心对认同、归属和爱的( de)强烈渴望。
结局隐藏的恐( kǒng)怖细节
影片的结局是亚( yà)瑟有访客要出去,结果在( zài)走廊,被一位痴迷小丑的( de)光头男刺死。
在亚瑟出去( qù)前,和亚瑟关系密切的警( jǐng)卫走过,口中唱着的是1939年( nián)的《我们三》,其中歌词是:我( wǒ)们三个,我们都孤独地生( shēng)活在记忆中。我的回声,我( wǒ)的影子和我。我们三个不( bù)是人群,甚至不是同伴。
这( zhè)歌词中的“我”,指的就是亚( yà)瑟,影子就是小丑,而回声( shēng)则是代表了小丑的狂热( rè)信徒,比如那个光头男。
此( cǐ)时结尾的亚瑟,已经不再( zài)是小丑,那作为“回声”的狂( kuáng)热信徒光头男,他无法接( jiē)受亚瑟如此平庸的结局( jú),他要让亚瑟对他产生的( de)失望买单。
当亚瑟走在过( guò)道时,光头男冲出去喊住( zhù)亚瑟说了个笑话,笑话大( dà)致意思是,一个精神病患( huàn)进到酒吧遇到了偶像小( xiǎo)丑,此时小丑喝得烂醉,说( shuō)如果你能付钱,你可以得( dé)到任何东西。
接着精神病( bìng)患说,完美!那我会给你应( yīng)得的。
说完光头男刺死了( le)亚瑟。
这笑话我的解读是( shì),精神病患是光头男,他遇( yù)到了自己偶像小丑,小丑( chǒu)跟光头男说你可以得到( dào)任何东西,于是光头男杀( shā)死了小丑,因为光头男想( xiǎng)要的东西,就是成为小丑( chǒu)。
如果你看了《小丑2》,仔细注( zhù)意最后的画面,亚瑟倒在( zài)血泊中,虚焦背景的光头( tóu)男,用那把刺向亚瑟腹部( bù)的刀,划开了自己两边嘴( zuǐ)角,光头男自己成了小丑( chǒu)。
同时在结局中,还穿插了( le)哈莉·奎茵向亚瑟开枪的( de)舞台幻想部分,其实哈莉( lì)·奎茵和光头男一样,也等( děng)于歌曲《我们三》中的“回声( shēng)”,这些小丑的狂热信徒,学( xué)着小丑当初杀掉莫瑞的( de)样子,拿着武器,杀了小丑( chǒu),想让自己成为小丑,成为( wèi)聚光灯下的偶像。
如此的( de)结局,让我感受到了几分( fēn)主旋律的教育意味,小丑( chǒu)作为疯狂混乱的根源,最( zuì)终自食其果,被他人模仿( fǎng),死在了自己信徒手里。
或( huò)许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也( yě)想要从这结局,去纠正第( dì)一部小丑崛起,给观众带( dài)来的狂热和错误信号,顺( shùn)便也想要彻底把小丑这( zhè)个系列堵死,做一次完结( jié)。
不少人说光头男自割嘴( zuǐ)巴,就是衔接了诺兰的《蝙( biān)蝠侠:黑暗骑士》希斯莱杰( jié)版的小丑,那版小丑的嘴( zuǐ)就是被割裂的。
这应该是( shì)大家美好的联想了,毕竟( jìng)《小丑1&2》是独立的系列,但可( kě)以肯定是这结局,致敬了( le)诺兰的《黑暗骑士》,在《黑暗( àn)骑士》中小丑总是说,“你想( xiǎng)知道我的伤疤怎么来的( de)吗”挑逗观众,并模糊自己( jǐ)成为疯癫小丑的根源。
《小( xiǎo)丑2》的结局,同时也呼应了( le)漫画经典《致命玩笑》中小( xiǎo)丑总是给出的多项选择( zé)题,影片用开放式的结局( jú),让大家对新旧小丑的交( jiāo)替,去做了联想。
在片尾滚( gǔn)动字幕中,光头男饰演者( zhě)康纳·斯托里饰演者名字( zì)写的是“真正的小丑”,这也( yě)足够让人浮想联翩了。
《小( xiǎo)丑2》的“偶像破坏”
相信不少( shǎo)人会对亚瑟在世纪审判( pàn)中的最后发言感到失望( wàng),不少观众就像哈莉·奎茵( yīn)那样,想要看到小丑再次( cì)燃起,把哥谭革命推向顶( dǐng)端。
结果大家没等来小丑( chǒu)大展拳脚,他就又缩回到( dào)阴暗的角落,留下一个烂( làn)摊子给亚瑟,就如开头动( dòng)画一样,不少观众或许和( hé)哈莉·奎茵的反应一样,当( dāng)听到亚瑟说出“这里没有( yǒu)小丑”时,毅然决然起身离( lí)场。
或许没有人真正关心( xīn)过那位始终寻找爱和认( rèn)可的亚瑟,更多人还是把( bǎ)目光投向到小丑身上 ,更( gèng)关注小丑的一举一动,为( wèi)小丑的气场和魅力迷得( dé)神魂颠倒,这也包括我,当( dāng)我看到小丑出现时,感觉( jué)精神劲都起来了,从这一( yī)角度来看,影片颇具讽刺( cì)意味。
在第一部中托德·菲( fēi)利普斯在访谈中就提到( dào)过,我们不应该支持小丑( chǒu),电影《小丑》想要传达的是( shì)暴力和盲目的可怕,结果( guǒ)却让小丑偶像符号更为( wèi)名声大噪。
之后在《小丑2》访( fǎng)谈中,导演再次向《娱乐周( zhōu)刊》表示,“在某种程度上,他( tā)已经接受了主角一直是( shì)亚瑟·弗莱克的事实;亚瑟( sè)是一个不知情的偶像。他( tā)从来都不是哥谭人强加( jiā)在他身上的小丑代表。亚( yà)瑟不想再像个骗子一样( yàng)生活——他想做自己。”
导演对( duì)《小丑2》定调的方向,想必无( wú)疑击碎了不少观众对于( yú)想再次看到小丑疯狂的( de)失望。但转念一想,或许导( dǎo)演就是想要去探究周遭( zāo)冷漠的社会,以及不愉快( kuài)的童年对亚瑟造成的悲( bēi)剧。
于是托德·菲利普斯来( lái)了一次反常规,反直觉,玩( wán)起了行为艺术,导演用第( dì)二部去挖掘和探讨,为何( hé)大家都爱这位充满暴力( lì)的小丑,如果我把小丑毁( huǐ)了,观众是否能重新再次( cì)关注下精神病患亚瑟呢( ne)?
托德·菲利普斯的《小丑2》, 颇( pǒ)有一种尝试尼采的“偶像( xiàng)破坏”的思想, 在尼采的《查( chá)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 ní)采认为,只有通过摧毁虚( xū)假的偶像,人类才能摆脱( tuō)旧有的束缚,进而创造新( xīn)的意义与自我,重新评估( gū)一切价值。
《小丑2》就是把小( xiǎo)丑符号放在制造不安和( hé)动荡的偶像位置,重新推( tuī)倒打破重来,让大家看看( kàn),小丑如何亲手吞噬了亚( yà)瑟甚至是自己。
但其实反( fǎn)过来,在第一部《小丑》中,小( xiǎo)丑反而极为符合尼采的( de)“上帝已死”和“超人”理论,但( dàn)到了《小丑2》,小丑却成了被( bèi)推翻的偶像。也侧面表达( dá)了小丑的疯狂导致了自( zì)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