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日灼
有声台讯: 从许( xǔ)冠文的市井幽默到周星( xīng)驰的无厘头,从陈佩斯的( de)平民喜剧到沈腾的都市( shì)荒诞,中国喜剧电影的发( fā)展历程,折射出社会文化( huà)的深刻变迁。
这些不同时( shí)期的"喜剧之王"们,以各自( zì)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 shù)理念,塑造了几代观众的( de)集体记忆。
有声台正在举( jǔ)办的 #时光大赏喜剧赏 ,希( xī)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 yǔ)重新找回经典喜剧带给( gěi)我们的感动。
本文也借此( cǐ)梳理不同时期华语电影( yǐng)“喜剧之王”,重温每个时代( dài)独有的喜剧魅力。
许冠文( wén)与周星驰,开启港片喜剧( jù)新纪元
1991年,中国华东地区( qū)发生严重水灾,安徽、江苏( sū)两地受灾尤其严重。
香港( gǎng)电影界得知消息后,迅速( sù)集结行业力量,筹拍赈济( jì)电影《豪门夜宴》。百位香港( gǎng)演员联合出演,在短短三( sān)个月内完成拍摄并上映( yìng),将票房收入用于救助大( dà)陆受灾地区。
《豪门夜宴》背( bèi)后的故事令人动容,银幕( mù)中也有一个桥段被世人( rén)津津乐道。片中有一场著( zhù)名的“争鸡头”戏份,许冠文( wén)和周星驰在饭桌上争夺( duó)一个鸡头,被影迷解读为( wèi)两位港片“喜剧之王”的交( jiāo)接。

《豪门夜宴》中的经典桥( qiáo)段
在华语电影历史上,尤( yóu)其是聊到喜剧电影,许冠( guān)文和周星驰都是绕不开( kāi)的人物。
作为香港第一代( dài)"喜剧之王",许冠文开创了( le)粤语喜剧风潮 ,成为香港( gǎng)电影崛起的标志性人物( wù)。 周星驰则将无厘头风格( gé)与本土喜剧融合 ,成为港( gǎng)片的另一块金字招牌。
许( xǔ)冠文与喜剧结缘,纯属意( yì)外。
1972年,大导演李翰祥在家( jiā)中扫了眼电视,看到许冠( guān)文与弟弟许冠杰正在无( wú)线电视主持综艺节目。许( xǔ)冠文那张“冷面”严肃中透( tòu)着荒诞,让李翰祥想到了( le)民国时期的军阀,既威严( yán)又滑稽。

巧的是李翰祥正( zhèng)在为筹备中的新片《大军( jūn)阀》物色主角,“要不就找这( zhè)位毫无经验的主持人来( lái)主演?”大家同属邵氏公司( sī),内部沟通也相对方便。
《大( dà)军阀》上映后大获成功,票( piào)房位列当年第三,排在它( tā)前面的《猛龙过江》和《精武( wǔ)门》,都是李小龙的代表作( zuò)。
李翰祥与许冠文联手开( kāi)拓了香港本土喜剧的新( xīn)世界,随后接连推出了《一( yī)乐也》《丑闻》等片均叫好又( yòu)叫座,但许冠文并不满足( zú)于只做演员。
他带着自己( jǐ)创作的剧本《鬼马双星》找( zhǎo)到老板邵逸夫,提出合资( zī)拍摄、利润均分的要求,后( hòu)者却一记昏招改写了香( xiāng)港电影的发展方向。
邵逸( yì)夫不仅拒绝了许冠文的( de)要求,还对他的剧本嗤之( zhī)以鼻。嘉禾老板邹文怀趁( chèn)机捡漏:“你拍,我来掏钱!”
许( xǔ)冠文顺势离开邵氏,与弟( dì)弟许冠杰、许冠英创立许( xǔ)氏兄弟电影公司,自导自( zì)演将《鬼马双星》搬上银幕( mù),第一次出手便成为当年( nián)的香港票房冠军。

许冠杰( jié)和许冠文
业界纷纷感慨( kǎi)市场变了天,而这只是许( xǔ)冠文开启香港“喜剧之王( wáng)”的第一步。
随后他继续自( zì)导自演了《天才与白痴》《半( bàn)斤八两》《卖身契》《摩登保镖( biāo)》等片,这几部影片全部获( huò)得当年的香港票房冠军( jūn)。这一时期哪怕斯皮尔伯( bó)格的《大白鲨》在香港上映( yìng),都是许氏喜剧的手下败( bài)将。
许氏喜剧的厉害并不( bù)仅仅体现在票房。
许冠文( wén)将香港喜剧过去的悬浮( fú)感摒弃,所有的故事情节( jié)均源自对社会现实的敏( mǐn)锐洞察,并深深扎根于本( běn)土市井文化,那些在职场( chǎng)上受挫,在社会上碰壁的( de)小人物,反映出香港经济( jì)腾飞时期的劳资矛盾,其( qí)中既有愤世嫉俗,又传递( dì)乐观向上的精神。
这种创( chuàng)作思路与整个社会的心( xīn)态高度契合,对后世华语( yǔ)喜剧电影也影响深远。


《摩( mó)登保镖》
1981年,在首届香港电( diàn)影金像奖的颁奖典礼上( shàng),许冠文凭借《摩登保镖》拿( ná)下最佳男主角,也标志着( zhe)初代“喜剧之王”的地位得( dé)到广泛认可。
此时香港电( diàn)影全面进入黄金时代,各( gè)路中小规模制作公司屡( lǚ)屡获得成功。许冠文敏锐( ruì)察觉到市场变化,希望作( zuò)品风格有所改变,便将导( dǎo)演权交给了更懂市场的( de)新一代导演,自己则专注( zhù)于表演。
但在80年代末,香港( gǎng)观众口味逐渐多元,许冠( guān)文的创作也进入瓶颈期( qī),势头逐渐衰退,而从他手( shǒu)中接过喜剧大旗的,正是( shì)周星驰。
1989年,周星驰在古装( zhuāng)剧《盖世豪侠》中加入无厘( lí)头喜剧风格,得到电视观( guān)众认可,著名制片人吴思( sī)远立刻邀其拍摄了恶搞( gǎo)“赌片”的喜剧《赌圣》。

《赌圣》
影( yǐng)片正式上映前,吴思远语( yǔ)重心长的对周星驰说:“影( yǐng)片上映后,你不再只是当( dāng)红小生,而是香港最红的( de)人。”
果不其然,《赌圣》只在影( yǐng)院里公映了短短28天,票房( fáng)却高达4132万,打破当时香港( gǎng)最高票房纪录,震惊行业( yè)。从此“星爷”的称呼不胫而( ér)走。
1991年,周星驰的《逃学威龙( lóng)》再次打破自己保持的票( piào)房纪录。1992年,周星驰主演的( de)七部影片包揽了当年票( piào)房榜前五,媒体大呼“周星( xīng)驰年”来临。那一年,许冠文( wén)的《神算》只排在第七。

星爷( yé)自立门户的创业作《食神( shén)》,意气风发
和许冠文一样( yàng),周星驰也不再仅满足于( yú)做银幕前的“喜剧之王”,更( gèng)多参与到导演、编剧等幕( mù)后工作,并逐渐操盘整个( gè)项目的制作。1996年,与永盛娱( yú)乐结束合约后,“星爷”自立( lì)门户,创办星辉海外有限( xiàn)公司,创业作便是《食神》。
《食( shí)神》有别于周星驰之前的( de)作品。掌握了创作自主权( quán),周星驰就不再只是简单( dān)的无厘头搞笑,开始追求( qiú)更复杂的人物,更完整的( de)类型叙事。此前《大话西游( yóu)》中的后现代尝试也荡然( rán)无存,价值表达更立足于( yú)当时的香港社会。
这一时( shí)期的代表作包括《喜剧之( zhī)王》《少林足球》和《功夫》,这些( xiē)影片不仅在香港本土市( shì)场获得成功,《少林足球》还( hái)成为首部在欧洲大规模( mó)上映的周星驰电影,《功夫( fū)》更是入围金球奖最佳外( wài)语片等国际奖项。
就在事( shì)业的巅峰期,周星驰做出( chū)了两个决定。

《功夫》
其一是( shì)选择北上。2003年香港与内地( dì)签署CEPA协议,中国电影市场( chǎng)开始向港片敞开大门,《功( gōng)夫》便是在这个背景下得( dé)以公映,在这之后周星驰( chí)将事业重心逐渐转移至( zhì)内地。
其二是逐渐淡出银( yín)幕。北上后周星驰拍摄的( de)第一部电影是《长江七号( hào)》,这也成为他截至目前最( zuì)后一部主演的电影。内地( dì)观众对周星驰的银幕迷( mí)恋,与他个人事业发展形( xíng)成一种微妙的错位。
完全( quán)转向幕后的周星驰作品( pǐn)口碑不如当年,但希望他( tā)出山表演的呼声一直存( cún)在。
许冠文曾经谈到,周星( xīng)驰和自己可能面临同样( yàng)的问题,喜剧演员的表演( yǎn)模式很难改变,久而久之( zhī)自己就不太想演了,所以( yǐ)会转向幕后。

《破·地狱》中的( de)许冠文
不过,许冠文近些( xiē)年转变戏路,在一些严肃( sù)正剧中塑造角色,同样表( biǎo)现出不俗演技,《破·地狱》便( biàn)是他最新的代表作。
陈佩( pèi)斯跌宕起伏的喜剧人生( shēng)
在香港喜剧蓬勃发展时( shí),大陆电影同样迎来了自( zì)己的“喜剧之王”——陈佩斯。
1969年( nián),内蒙古毛乌素沙漠边缘( yuán),15岁的陈佩斯开始了兵团( tuán)生活。在这片不毛之地,陈( chén)佩斯和战友们的任务是( shì)拓荒,向沙地要粮。
“拓荒者( zhě)”的身份对15岁的少年而言( yán)略有些沉重,却成为概括( kuò)陈佩斯艺术生涯的关键( jiàn)词。
1973年,八一厂文工团招生( shēng)。陈佩斯的父亲——演员陈强( qiáng)和儿子商量,不能在内蒙( méng)古呆一辈子,争取考回来( lái)吧。
那时候全国文艺单位( wèi)正处于“青黄不接”,陈强瞅( chǒu)准机会教儿子表演。当时( shí)八一厂招收演员的主考( kǎo)官是著名演员田华,一眼( yǎn)看中了陈佩斯塑造反派( pài)的潜力。

《瞧这一家子》
1979年,陈( chén)佩斯与父亲陈强共同主( zhǔ)演了影片《瞧这一家子》,二( èr)人演绎了时代变革期间( jiān)父子间的思想交锋,陈佩( pèi)斯饰演了有不少小毛病( bìng)的新时代青年嘉奇,为影( yǐng)片增加了不少笑料。
这部( bù)影片在当时引起巨大反( fǎn)响,不仅让全国观众认识( shí)了陈佩斯,也宣告缺席已( yǐ)久的平民喜剧回归银幕( mù)。
本来被当做反派演员培( péi)养的陈佩斯,从此一发不( bù)可收拾,在随后20年里成为( wèi)全国最知名的喜剧演员( yuán)。
真正令陈佩斯的名号响( xiǎng)彻全国的,是另一次无心( xīn)插柳的“拓荒”。
1984年,春节联欢( huān)晚会第二次举办,很多节( jié)目形式还在探索阶段。在( zài)筹备阶段,导演黄一鹤看( kàn)中了电影演员陈佩斯与( yǔ)朱时茂的喜剧能力,和二( èr)人商量出个语言类节目( mù)。

《吃面条》就这么诞生了。这( zhè)种以戏剧排演为基础,集( jí)合了各类表演艺术特点( diǎn)的新形式——小品,就这样确( què)立了下来,通过电视媒介( jiè)播出,立即受到广大观众( zhòng)的欢迎。而陈佩斯、朱时茂( mào)成为这种新兴喜剧形式( shì)的奠基人。
在此之后,小品( pǐn)成为春节联欢晚会的标( biāo)配,陈佩斯与搭档朱时茂( mào)也接连推出《拍电影》《羊肉( ròu)串》《狗娃与黑妞》《胡椒面》《主( zhǔ)角与配角》等一系列脍炙( zhì)人口的经典作品,两人的( de)喜剧形象深入人心。
但对( duì)于陈佩斯而言,自己的主( zhǔ)业还是电影。
80年代,国内引( yǐn)进了日本系列喜剧“寅次( cì)郎的故事”,广受欢迎。陈强( qiáng)、陈佩斯父子一合计,决定( dìng)将他们已被国人熟知的( de)喜剧形象发扬光大。

《二子( zi)开店》
于是就有了“天生我( wǒ)材必有用系列”电影,包括( kuò)《父与子》《二子开店》《傻帽经( jīng)理》《父子老爷车》《爷儿俩开( kāi)歌厅》共五部。这些作品以( yǐ)市井人物视角,真实记录( lù)了社会变革时期普通人( rén)的喜怒哀乐,成为90年前后( hòu)的经典喜剧作品。
这一时( shí)期,国内电影拍摄制度有( yǒu)所松动,陈佩斯再次“拓荒( huāng)”,成立海南喜剧影视有限( xiàn)公司,这也是最早脱离国( guó)有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公( gōng)司之一。1993年,公司更名大道( dào)影业公司。
这一年还发生( shēng)了一件大事,国内电影发( fā)行制度改革,中影不再统( tǒng)购统销国产片,将这部分( fēn)权力下方到各地区。对于( yú)像大道影业这样势单力( lì)薄的民营公司,发行压力( lì)倍增。

《孝子贤孙伺候着》
尽( jǐn)管外部环境巨变,但陈佩( pèi)斯还是在90年代出品了包( bāo)括《临时爸爸》《孝子贤孙伺( cì)候着》等多部口碑上佳的( de)作品。但因为发行制度还( hái)不完善,瞒报票房的情况( kuàng)在各地频繁发生,作为出( chū)品方的陈佩斯却无力追( zhuī)责,最终宣布公司倒闭。
90年( nián)代末,另一件令陈佩斯受( shòu)挫的事,是与央视的版权( quán)纠纷。虽然他最终赢得了( le)官司,却被央视封杀。在那( nà)个电视还是核心传播渠( qú)的年代,这样的打击不言( yán)而喻。
再后来,陈佩斯与妻( qī)子王燕玲承包了荒山,种( zhǒng)过石榴和木材,凭借辛勤( qín)的劳作换回了又一桶金( jīn)。但他始终怀念舞台,怀念( niàn)喜剧,将这笔资金投入到( dào)当时也在低谷期的话剧( jù)舞台上,这才有了后来艺( yì)术生涯的逆袭。
今年暑期( qī)档,陈佩斯也将带着喜剧( jù)电影《戏台》回归大银幕。

电( diàn)影、小品、剧场,陈佩斯的舞( wǔ)台没有局限,四十余年都( dōu)奔波在喜剧的“拓荒”路上( shàng),他的起起伏伏,也是改革( gé)开放后个人奋斗与时代( dài)变革之间来回碰撞的缩( suō)影。
当陈佩斯淡出银幕时( shí),中国电影体制化改革也( yě)在进行中,贺岁喜剧被推( tuī)到历史的浪尖,新一代国( guó)民“喜剧之王”随之诞生。
葛( gé)优和贺岁电影
1988年,被称为( wèi)“王朔电影年”。
那一年,有四( sì)部王朔的小说被改编为( wèi)电影搬上银幕,其中影响( xiǎng)力最大的是米家山拍摄( shè)的《顽主》。影片的男主角葛( gé)优,凭借冷面热心、诙谐幽( yōu)默的表演风格开始被观( guān)众熟知。
但在这之后的一( yī)段时间里,葛优并没有将( jiāng)自己的戏路局限在喜剧( jù)表演上,他尝试了不同类( lèi)型电影里的各路角色。

《顽( wán)主》
在国产电影市场化之( zhī)前,严肃电影更受到社会( huì)舆论的褒奖,喜剧在这些( xiē)作品面前显得有些旁门( mén)左道。或许是因为这层原( yuán)因,葛优90年代上半程主演( yǎn)的电影作品大多还是正( zhèng)剧为主,他的演技也受到( dào)了褒奖,尤其是《活着》中的( de)精彩表演获得了戛纳国( guó)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但( dàn)真正让葛优征服全国观( guān)众的,还是喜剧。1992年,《编辑部( bù)的故事》播出后,葛优第一( yī)次感受到了明星待遇,“终( zhōng)于有人找我签字照相了( le)”。
国人喜欢葛优,因其热心( xīn)市民的形象有种天然的( de)亲和力。在世纪之交,他代( dài)表着观众对市民阶层的( de)美好想象,乐观、幽默,也有( yǒu)些小聪明。
而这些形象的( de)成功,除了葛优自身的出( chū)色表演外,也有冯小刚的( de)功劳。
冯小刚在演艺圈成( chéng)名,也与王朔有莫大关系( xì)。当年《编辑部的故事》筹备( bèi)时,正是王朔将冯小刚拉( lā)进剧组,共同完成了剧本( běn)。随着电视剧的成功,两人( rén)后来还合伙创业成立了( le)一家影视公司,取名“好梦( mèng)”。
1995年,成龙的《红番区》作为首( shǒu)部贺岁片打入内地市场( chǎng),票房大卖。时任紫禁城影( yǐng)业公司总经理的张和平( píng),见识到了贺岁片的市场( chǎng)潜力,他一合计,将筹备大( dà)陆首部贺岁片的任务交( jiāo)给了冯小刚。

《甲方乙方》
1997年( nián),冯小刚拉着葛优、刘蓓、何( hé)冰等人,拍摄了贺岁喜剧( jù)《甲方乙方》,获得3600万票房,成( chéng)为年度黑马。
“冯氏喜剧”平( píng)民化、市井气、冷幽默,还带( dài)着点赤子之心,这与葛优( yōu)的银幕形象和表演风格( gé)完美契合,后者成为继陈( chén)佩斯后,最受人民群众爱( ài)戴的喜剧演员。
在此之后( hòu),冯小刚与葛优频频联手( shǒu),互相成就,如法炮制了《不( bù)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 shǒu)机》《天下无贼》等作品,推动( dòng)整个电影市场向商业化( huà)、娱乐化转型,葛优的喜剧( jù)形象也深深刻在观众脑( nǎo)海中。
但花无百日红,进入( rù)10年代,各种不同类型的商( shāng)业电影进入市场,观众的( de)观影口味进入迭代期。在( zài)各种主打科幻、奇幻的大( dà)片轮番进入市场后,贺岁( suì)喜剧走向没落。
这对老搭( dā)档也根据市场变化开始( shǐ)转型,2006年上映的《夜宴》便是( shì)这一时期的作品,影片收( shōu)获过亿票房,但口碑却不( bù)如以往。
2008年,二人再次携手( shǒu)回归贺岁喜剧模式拍摄( shè)了《非诚勿扰》,但这一系列( liè)影片与年轻观众的审美( měi)趣味多少有些脱节,葛优( yōu)在影片中饰演的秦奋,也( yě)变成标准的中产阶级身( shēn)份,银幕形象逐渐“脱离群( qún)众”。

《非诚勿扰》
在市场向工( gōng)业大片转型的时期,冯小( xiǎo)刚没有停止跟上时代的( de)步伐,葛优的微笑似乎永( yǒng)远留在世纪之交的中国( guó)银幕上了。
贺岁片辉煌时( shí)冯小刚曾说过,他电影里( lǐ)的台词如果不是葛优说( shuō)出来就没有那种味道。但( dàn)这也从侧面说明,当贺岁( suì)片没落,电影创作方向调( diào)头时,冯小刚电影中留给( gěi)葛优的舒适区并不宽裕( yù)。
近十年,葛优依然在《我和( hé)我的祖国》《罗曼蒂克消亡( wáng)史》中奉献了精彩表演,冯( féng)小刚也孜孜不倦试水不( bù)同题材影片,但对于80、90后观( guān)众而言,最怀念的,或许还( hái)是那个“铁打的葛优,流水( shuǐ)的贺岁片”的那段岁月。
群( qún)星和新生代,喜剧电影的( de)现在和未来?
90年代还有一( yī)股喜剧势力不容忽视,他( tā)们的出现至今影响着中( zhōng)国喜剧电影的发展。
春晚( wǎn)舞台成就了陈佩斯,也为( wèi)赵本山、范伟等东北喜剧( jù)演员积累了巨大人气。可( kě)以说在陈佩斯逐渐淡出( chū)央视后,春晚的“小品之王( wáng)”便是本山大叔。
赵本山虽( suī)然本人的表演重心不在( zài)大银幕上,但他通过作品( pǐn)向全国观众展现了东北( běi)喜剧的独特风格,这种文( wén)化影响力为东北地区电( diàn)影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 yào)基础。
真正在大银幕上成( chéng)长起来的东北喜剧明星( xīng),还是沈腾。

10年代中国电影( yǐng)大跨步发展,喜剧电影的( de)重要性不言而喻。
沈腾虽( suī)然是地道的东北演员,艺( yì)术轨迹却与老一辈有所( suǒ)不同。他并非从传统的师( shī)徒式学艺体系中成长,而( ér)是专业科班出身。
1999年,沈腾( téng)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表( biǎo)演系本科,毕业后加入“开( kāi)心麻花”团队,在小舞台上( shàng)磨练演技,随后同样通过( guò)春晚舞台逐渐被观众熟( shú)知。随着“开心麻花”逐渐进( jìn)入电影领域,沈腾也开始( shǐ)在大银幕上绽放光彩。2015年( nián)的《夏洛特烦恼》成为当年( nián)的票房黑马,新一代观众( zhòng)也乐意接受这种融合了( le)东北幽默与都市题材的( de)新喜剧电影,甚至“含腾量( liàng)”被戏称为观众衡量喜剧( jù)品质的一种标准。
值得注( zhù)意的是,这批以喜剧见长( zhǎng)的演员戏路并不局限,如( rú)徐峥、黄渤、大鹏、贾玲等人( rén),同时也会积极尝试其他( tā)类型的角色。
随着脱口秀( xiù)这一新兴喜剧形式在内( nèi)地的蓬勃发展,中国喜剧( jù)版图正在经历又一次变( biàn)革。李诞、徐志胜、何广智等( děng)脱口秀演员迅速走红,他( tā)们以都市青年的生活观( guān)察和犀利自嘲,创造了不( bù)同于传统小品和喜剧电( diàn)影的全新笑点模式。

这些( xiē)新生代喜剧人是否会像( xiàng)前辈一样将重心转移至( zhì)大银幕,目前仍有待观察( chá)。徐志胜在《独行月球》中短( duǎn)暂亮相,李雪琴也在《保你( nǐ)平安》等片中有所发挥,或( huò)许预示着一个新的可能( néng)性——当脱口秀演员的观众( zhòng)积累到一定程度,电影市( shì)场自然会向他们敞开大( dà)门。
从许冠文到周星驰,从( cóng)陈佩斯到葛优,一代人有( yǒu)一代人的“喜剧之王”,虽然( rán)他们风格各异,但都能反( fǎn)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潮与( yǔ)自身的文化土壤,他们的( de)作品之所以能成为一代( dài)人的文化记忆,也是因为( wèi)捕捉到了与普通观众共( gòng)通的精神需求和生活智( zhì)慧。
喜剧电影的形式在变( biàn),笑点在变,但令人会心一( yī)笑的初心从未变化。
因此( cǐ),有声台正在举办的 #时光( guāng)大赏喜剧赏 ,邀请不同阅( yuè)历的影迷,共同留下你认( rèn)为最经典的五部喜剧电( diàn)影,将这份文化记忆留存( cún)、分享,也欢迎大家在评论( lùn)中继续留下你的观点。
